铁线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走进乌海这是一颗镶嵌在黄河金腰带上的明
TUhjnbcbe - 2023/10/15 15:56:00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http://www.zggylt.com/

奔涌而来的母亲河穿市而过,平方公里的乌海湖与两岸沙漠、山脉、绿洲等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乌海犹如镶嵌在黄河金腰带上的明珠。

走进这座城市,感受到的是,在母亲河的滋养下,闪耀着城市发展的时代光彩,是一个可以触摸时代发展脉搏的城市,是一个可以呼吸绿色文明的城市,这是一个能够品尝幸福的城市。

“陕汽”乌海制造竖起转型发展一面旗

6月12日,乌巴包鄂四市报业全媒体“八百里黄河行”大型采风活动一行,走进了陕汽乌海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总装配车间,只见忙碌的技术人员精心钻研在生产线上,伴随着机器的轰隆声,从安装到驾驶室内饰的完善,每个流水线的工人紧密配合,随着车间滚轴转动的节奏,一辆辆陕汽乌海制造的重卡在缓缓向前移动,在完成总装生产线后,进入到检测线,完成到客户手中的最后一道程序——检测下线。

▲媒体采访团走进陕汽乌海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陕汽乌海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福平介绍说:“我们企业是乌海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承载着乌海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原来,该公司是陕重汽集团在内蒙古投资建设仅有的一家汽车总装公司,也是乌海市产业转型的先锋,成立于年,年产能在辆以上。企业自投资建厂以来,持续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围绕乌海当地区域特色和周边矿产资源丰富的特点,研发出适合不同地区工况的专用车系列产品。据了解,公司目前已获得德逸、骏牧、朔龍、骏羿4个国家注册商标。年双燃料重卡开发与研究应用登记为自治区科学技术成果、粪污清运车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年卧床垫料车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年“陕汽乌海专用汽车开发中心”被认定为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企业研究开发中心、T矿用车及卧床垫料车荣获自治区首台(套)技术创新认证。

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乌海,近年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陕汽在这里“落地生根”,并迅速开花结果就是最为生动的实践,随着一辆辆重卡从这里驶向全国各地,一项项科技成果被认证,“陕汽”乌海制造也在转型发展中竖起一面旗。

开荒造林让绿浪翻滚一座城

跨过乌海湖大桥,采访团沿着九曲环绕的盘山公路向甘德尔山进发,环顾道路两旁,陡坡上植被茂盛,像挂满绿毯似的郁郁葱葱,树绿花艳的景象,在相邻荒芜的山头中独树一帜。

▲鄂尔多斯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采访治沙一线英雄董研生

“这绿色是以董研生为带头的治沙人一点一点用双手‘织就而成。’”甘德尔山生态旅游景区工作人员感慨地说,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甘德尔山。怀着好奇心,记者见到了皮肤黢黑的董研生,他曾荣获“全国绿化奖章”,而这份荣誉来的并不容易。年,在乌海市治沙站工作的董研生接到甘德尔山的白独贵湾沙区治理任务。当时,这里是一片不毛之地,环境恶劣,作为治沙站队长的他,勇于当先,带着队友,在这片荒芜之地开始播种生命。

由于没有路,物资运送难,修路势在必行。于是他们修路,栽电线杆、挖井、种树……接着绿色浸染荒山一发不可收拾。为守住这片绿,起初董研生每天自带干粮,在山上搭帐篷休息。有时出去勘察一趟,回来却发现帐篷被风吹没了。突遇下雨天气,还要冒雨到山里播种子,董研生说:“下了雨,种子发芽快,我们就得抢时间栽种。”

如今,曾经风沙肆虐的白独贵湾沙区被满山的沙蒿、沙冬青、梭梭、柠条等沙生灌木树种所代替,乔灌木平均成活率达到95%以上,筑起了一条绿色长城,植树造林面积达2万余亩,景区也应运而生。现在,董研生并没有闲下来,每天巡检所有喷灌滴头是否堵塞,树苗是否生病,坚守着植绿护绿是一辈子事业的信念。

董研生是乌海市众多治沙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几代乌海人坚持不懈开展生态绿化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43%,收获着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城市等绿色荣誉。

出“棚”住楼矿工安居梦照进现实

蕴藏太阳能量的煤炭自古有着“太阳石”的美誉,煤矿工人则被称作“开采太阳”的人。在“乌金之海”的乌海,就生活着成千上万“开采太阳”的人。但长期以来,他们却过着“低矮潮湿、煤尘散落、污水横流”的矿山棚户区生活。年,乌海市乌达区启动棚改工作,拉开了矿区棚户改造工作的序幕,伴随一栋栋新住宅楼拔地而起,矿工们开始陆续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书写起矿区的幸福新篇章。

以前

现在

年出生的王金秀,全家三代人都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国家煤矿事业的开发建设,而如今能在窗明几净的楼房里安享晚年,她说是她人生的一大幸事。她清楚地记着,自己和老伴结婚时,矿上10平方米的宿舍就是婚房,后来尽管盖起了属于自己的土胚房,但一路走来,深感煤矿工人居住环境的差。老人说:“那时家里没有上下水、卫生间,生活极为不便,本身就患有偏瘫加之肠胃不好的老伴儿,常有走不到公共厕所就拉到裤里的时候,那可真叫人难为情。”年6月1日,在矿区棚改惠民政策的庇护下,王金秀享受政府补贴4.5万元后,又花6万元,住进了如今这套67平方的楼房里,三代矿工的安居梦在这一刻成为了真正的现实。

像王金秀一样,告别脏乱差的矿区生活,住上花园式小区的煤矿工人还真不在少数。10多年来,乌达区计划对煤矿棚户区居民约2.2万户6.7万人进行有序搬迁。截至目前,已搬迁安置煤矿棚户区居民余户。

如果说转型发展见证了城市进步,那绿色文明、幸福民生则成为城市发展的缩影,映射成乌海发展的一个个精彩,在内蒙古高原上的那个“几”字弯里更为夺目、闪耀。

▲媒体采访团采访入住永昌佳苑社区的两名搬迁户居民

▲媒体采访团走进乌海永昌佳苑社区采访乌海市棚户区安居工程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乌海这是一颗镶嵌在黄河金腰带上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