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线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去准格尔旗寻找美稷城鄂尔多斯新闻
TUhjnbcbe - 2023/10/10 17:30:00

听说准格尔旗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汉代“美稷[jì]城”,“稷”是指粮食,“美稷城”应该是盛产粮食的地方吧,或者解释为美丽而又盛产粮食的地方,既久远、又美丽、且盛产粮食的“美稷城”真是令人神往!经多方询问,得知“美稷城”可能在准格尔旗的纳林一带,不禁勾起了我一定要亲眼见识“庐山真面目”的迫切心情。

进入纳林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笔直的仿古街道,宽阔的街道两旁都是仿古建筑的各种店铺,涵盖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必需的方方面面、应有尽有。在“秦四面馆”和“段二娥门市”的铺面门口聚集着很多人,人们都在围着一张张桌子打扑克或下象棋,人人脸上都堆满了笑容、怡然自得,观看的人比亲自参与的人还多,还更有兴致,这些现象在别的地方并不多见,显示了纳林人生活的悠闲、安康和富裕。纳林仿古街上,青砖灰瓦、红木门窗,店铺、商号古色古香,再现了民国口外商镇风貌,打造了一个集商贸古镇特色、生态乡村景观、休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美丽村镇。

走着走着想到了纳林地毯,问老乡提到了纳林地毯技艺传承人乔茂林,就顺路去参观一下吧,看看能不能淘一块纳林地毯回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纳林手工地毯就闻名中外,畅销法国、英国、美国等,被誉为“东方地毯珍品”。编织纳林手工地毯的工序十分复杂,包括选毛纱、染毛纱、合纱、织毯、凸花、洗毯、剪花、整修等数十道工序。一平方尺毯面的地毯需要打一万个结,需要工人重复绕线、割线工序万余次,编织出一块成品地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看着精美华丽的地毯,摸着感受它的柔软和温度,感叹地毯传承人的辛苦和汗水。

▲准格尔旗地毯厂旧址

虽然纳林地毯厂已成往事,但是历史没有将传统手工艺遗忘,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传统手工地毯再现生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有文化气息的物品和生活了,这些变化为手工地毯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即使价格贵点,销路也越来越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从地毯厂走出来,在老建筑“纳林供销社”的对面,有一家“小乔碗托”,我闻着香味就闯进去了,“来一碗碗托,浇上豆腐热汤,加上一颗驴肉卤蛋,再来二两驴肉。”碗托劲道有嚼头、热汤味道鲜美、卤蛋香味扑鼻。俗话说:天上的鹅肉,地下的驴肉。吃着正宗的驴肉碗托,我们都眉开眼笑了。“纳林风味”除驴肉碗托外,酸粥、炸糕圈、炖羊肉、荞面饸饹、扎蒙拌汤、六六八八都是闻名遐迩的特色美食。

▲准格尔旗驴肉碗托儿

纳林美食由来已久,有一位“任老婆儿”,本名“邓云女”,早在年就开办了纳林首家个体饭馆,年建成店面任邓饭店,年注册“任邓饭店”商标,发展连锁经营,勤劳与厚道的经营风范有口皆碑,连锁加盟店遍布旗内外。

品尝了美食后,我们在街上溜达,隐约看到有些较为高大的建筑,气派规整,就走过去看看,原来是纳林村委会,大院子就是一个小广场,令人称奇的是这里还有村史展,展览讲述了纳林从汉代、清代直至现代的历史瞬间和民风民俗。

纳林村外的纳林川山川秀美、植被茂密、河水流淌,养育了世世代代的纳林人。纳林川南通晋陕,北达呼包,历史上的草原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汉代成为南匈奴的统治中心。清末民国以来,走西口的浪潮席卷这里,晋陕农民春来秋归,路经纳林川,大量的晋陕汉民同这里的蒙古人交往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纳林占据交界之地,坐拥交通之便,南来北往的旅蒙商,三教九流的手艺人辛勤耕耘,共同开发了这座名扬口里塞外的商业重镇。民国年间,纳林规定每旬逢四开市,吸引同心德、义泰成等商号,毯坊、铜匠、金银匠、铁匠铺、木匠铺、口袋匠、皮毛匠等手工作坊纷纷落户纳林。逢四集市日,商铺车水马龙,地摊琳琅满目,货郎商贩云集,沿街拴满了大牲口,纳林成为准格尔旗数一数二的大集市。现在,这些工匠店铺在纳林村仿古街上仍然一应俱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纳林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十八大以来,纳林人谋改革、促发展,衣食住用行等方面得到了极大地满足,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幸福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参观完展览后,找到了纳林村文物保护员曹老师,他领着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这次出行的真正目的地。走在纳林古城高高的城墙上,大致能看到古城的轮廓,城墙的夯层非常明显,虽然古城内外植被茂盛、郁郁葱葱,但是地表上密布的砖块、瓦片和陶片印证了古城曾经的繁华和辉煌。

▲美稷古城遗址

纳林古城位于纳林川东岸,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城墙夯筑而成,基宽2~3.5米,残高1~4米,夯层厚15厘米,四墙各设门,文化层厚约0.5米。据史载,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入塞归汉,随后移师美稷,美稷城成为西汉时期西河郡的属地和属国都尉的驻地。东汉初年,设置匈奴中郎将以此为驻地,南匈奴单于王庭更是长期驻扎在这里,为当时南匈奴的政治、军事中心。据考证,纳林古城即为西汉美稷县城。美稷县曾是盛产粟[sù]和黍[shǔ]的地方,粟即小米,黍今称黄米,黍和粟合称稷,稷起源于中国,为五谷之首,故起名“美稷”。现在,纳林百姓除种植玉米外,仍然大量种植小米和黄米。

美稷城不仅是汉代盛产粮食的地方,还与曹操那个时代的一位才女有关,发生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动人历史往事。东汉末年,蔡琰,字文姬,别字昭姬,为文学家蔡邕[yōng]之女,她自幼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后回家。南匈奴入侵时,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生育两个孩子,此时居住在南匈奴单于王庭美稷城。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将蔡文姬赎回,嫁给董祀。蔡文姬的名作有《悲愤诗》两首和《胡笳[jiā]十八拍》。《胡笳十八拍》是一首古乐府琴曲歌辞,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文姬归汉”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唐代诗人王昌龄写过一首《胡笳曲》:

城南虏已合,一夜几重围。

自有金笳引,能沾出塞衣。

听临关月苦,清入海风微。

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

站在美稷城城墙上,吟着《胡笳十八拍》的辞句,回想着汉代美稷城粮食的大丰收、南匈奴单于王庭的恢弘气势;感叹着东汉才女蔡文姬被匈奴掳来的悲哀,在这里嫁给匈奴左贤王的无奈,以及回归汉朝的惊喜;感慨人生的悲欢离合与岁月的沧桑变迁。美稷城,您的丰饶和传奇吸引着我们,有时间还会再来。神奇的美稷城,在古代孕育了大汉和匈奴的子民。美丽的纳林川,在今天仍然哺育着这里的蒙汉人民。

关于作者:

▲甄自明

甄自明,鄂尔多斯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内蒙古考古学会理事,内蒙古长城研究会理事、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理事。撰写出版的论著有《内蒙古自治区资源调查报告·明长城卷》《内蒙古文化遗产·鄂尔多斯文化遗产》《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鄂尔多斯-乌海卷》等,在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去准格尔旗寻找美稷城鄂尔多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