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线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万太兴之兴鄂尔多斯新闻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小雪”前一天,一场厚实的雪抢先将万太兴村盖得雪白静谧。一年的农事已殷实地沉淀在谷仓、草料棚里。

一年将尽,村民闫五小算出今年的收入:至少35万元。若是在年,翻箱倒柜,他也找不出来元来。那一年,他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中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5年来,全国超过万人摆脱绝对贫困,贫困发生率从年的4.5%下降至年的0.6%。如同一个见证,闫五小的命运流变也将被写进这场盛大的历史段落里。

而他身后被沙漠封锁的小村庄万太兴,从“贫穷的代名词”到农民人均收入过3万,如同一个小目标,最终汇入中国减贫的宏伟目标之中,成为新时代一个微小而闪亮的注脚,以及中国决战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逃离”万太兴

万太兴村,隶属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简称达旗)中和西镇,是当地人口中的“梁外”。

在矿产资源富集的鄂尔多斯,达旗位于黄河几字湾顶端,借沿黄河地缘优势,农业发展独树一帜。相对于沿黄河而居能种小麦、玉米等高产作物的“沿滩”,“梁外”地势崎岖,十年九旱,靠雨吃饭,一度是极贫极困的代名词。

而万太兴,是梁外的梁外。

“小时候没怎么吃过白面;12岁之前没见过自行车;年村里才通了电,那年我26岁。那天是除夕前夜,全村一夜间把所有的炮放完了。”48岁的苏五挨回忆,缺水、缺电、生态恶劣是压在万太兴身上的三座大山。

万太兴村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人们世代生活在沙山脚下。

↑上世纪70年代,乌兰牧骑在达拉特旗下乡演出。从中可以窥见“梁外”的荒凉贫瘠。

曾几何时,雨水是人们吃水、用水的唯一来源。饮用水要到两公里之外的储水井用骡子拉回来。一盆浅浅的洗脸水,大人洗完小孩洗,再洗衣服洗抹布,最后泼到院子里压尘土。

如果不下雨,便一年没有收成,人们在忍饥挨饿和对雨水的渴求中度过一年又一年。

如果说缺水是一把刀子,把村民对生活的期盼削去一片又一片,那么风沙是另一把刀,肆意切割全村的生计:农田、庄稼,甚至房屋。

风一起,沙石俱下,昏天暗地,人们沉默地等在屋里。风停了,去地里一看,艰难露头的苗苗已被沙土覆盖。

在这沙子主宰的世界里,没路,人们连一条硬一点的砂土路也修不成;没电,松软流动的沙土地,立不住一根电线杆。

这里距旗政府所在地树林召镇78公里,一周只有一趟班车经过。许多老人一辈子没出过村,去世时连一张照片也没留下。

自然和文明的双重隔绝,使万太兴仿佛困在时光深处,与日新月异的时代越来越远。当现代化农业设施在鄂尔多斯其他地区业已大行其道,万太兴则因缺少电网,几百亩土地全部撂荒、千余亩旱耕地靠雨水生产。

传说清朝末年,山西商人在此开设万太兴商号,小村因此得名。但太平和兴盛之于万太兴村,更像是一个长久的祈祷。

稍有能力的人开始举家搬迁至沿滩地区。虽相隔不过百余公里,但租种几亩水浇地,不愁水、不愁电,旱涝保收,光景远胜万太兴。

年轻一代也开始逃离万太兴。嫁出去是一条路,求学也是一条路。

“沿滩的家长吓唬调皮的女娃娃,不好好学以后把你嫁到梁外去。”老书记李世伟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万太兴有多户常住居民。多人口,到了年,仅剩余户多人。

“短短十余年间,至少有多人离开了万太兴村。”52岁的万太兴村党支部书记王玉平说。

真正具有里程碑式的转折发生在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开启之后。随着各项政策和帮扶力量的进驻,原本停滞的万太兴在发展的轨道上擦出声响,产生了多个历史性的突破:旱耕地变水浇地了,村里有路灯了,村委会有办公室了,村集体经济有收入了……现在,沿滩开门市的商人们总说,不赊账给现钱的都是梁外人。

“梁外人”,从此和“穷困潦倒”撇清了关系,历史性地有了新释义。

万太兴之变

达旗有37.2万人口,农村牧区户籍人口就占81%。年以来,全旗累计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占鄂尔多斯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34%,堪称全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而这些贫困户,又分散在许多个像万太兴这样先天不足、环境闭塞,缺乏内生动力的村镇嘎查里。

能否让这些“边缘地带”焕发新生,考验达旗乃至鄂尔多斯脱贫攻坚工作的成色。

能否啃下万太兴这块“硬骨头”,攻下这片“上甘岭”,赋予扶贫人的不仅是信心,更是对方法和道路的验证。

↑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创新互帮互助社会扶贫帮扶模式,有能力有意愿的乡邻通过“捐羊”帮助贫困户“造血”式脱贫。

万太兴有常住人口户人。年以来,全村14户40人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绝大多数是因病因学致贫。此外还有不少村民在贫困风险的边缘徘徊。

闫五小一家就是其中一例。因3个孩子要读大学,每年仅学费就要近3万元,这在万太兴近乎巨款。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夫妻俩咬牙供孩子上学,自己数着毛票过日子。

自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闫五小家在危房改造资金支持下,50平米的蓝砖房(梁外人俗称的“里生外熟”)换成了95平米的小平房;雨露计划资助下,两个大学生先后毕业,开始反哺父母。

第二年,闫五小一家不仅脱了贫,还靠亩玉米、10亩红葱和土豆、10多亩籽瓜豆类、只山羊,在致富的路上跑了起来,收入一年一个台阶。

随着一波又一波扶贫干部和扶贫政策的入驻,年,全村贫困户全部脱贫。他们当中,有患双肾结石的家庭顶梁柱,妻子和儿子双双患病的打工者,胃癌晚期还坚持供孩子上完大学的父亲……

被改写的不仅是个体命运,就像年除夕前夜电灯亮起的瞬间,万太兴迎来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节点。

长久以来,万太兴被缺水、缺电、恶劣的生态三座大山挡在时代门外。在脱贫攻坚的系统扶持下,这些大山被逐一瓦解,村容村貌、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几年间发生了深刻变革。

突破之一,对全村住房进行升级改造,累计实施63户危房改造项目,覆盖全村25.8%的住房。村民安居,村容村貌也一扫颓唐之气。此外还新建机电井8眼,解决人畜饮水安全。一碗河水半碗沙彻底成了历史。

突破之二,新架设高低压路线9.9公里,安装变台14个,将1多亩靠天吃饭的旱耕地变为水浇地,实现旱涝保丰收。土地不再靠天吃饭,村民收成有了活水源头。

突破之三,实施国土整理项目,亩土地化零为整,新增3多亩土地,惠及万太兴六个社人,全村耕地达31亩(水浇地近2万亩),成规模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成为现实。农业规模化发展和村民收入增长有了坚实基础和广阔空间。

突破之四,广泛推广滴灌技术,1.2万亩沙地配备滴灌带成为水浇地,极大解决了农作物灌溉问题,每亩增收元左右。在万太兴,有百亩以上耕地的村民达85%,仅这一项每户至少增收2万元。

突破之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政策,严格落实禁牧政策,恢复生态环境,与机械化造林总厂密切合作,确保一方绿水青山,实现生态增收的”双赢“局面。

如果说这些突破性举措是为万太兴“搬山”,那么随着年驻村干部的进驻和脱贫攻坚战工作的巩固提升,小村的奋斗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迈进。

↑万太兴村书记王玉平帮助村民收割红葱。

点亮万太兴的人

又一场雪后,万太兴沉静安详。白雪皑皑,村道蜿蜒,几面墙上的彩绘和一面迎风飘扬的国旗分外醒目。

入冬以来的每一场雪几乎都下在周末,赵庆利总会拍下视频发在朋友圈。

自今年3月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来到万太兴,78公里外树林召镇的家,他回过5次。

“很少回家,就像咱们村里人,天天都在,周末也基本不回。”万太兴村党支部书记王玉平说。

“村里的大小事儿可不讲周末,村民有事来找你,你总不在,还驻啥村?”赵庆利说,另一方面,小村有乡愁,住下就舍不得走。

初到万太兴,赵庆利有些犯愁,“乡村振兴必须有产业支撑。可这里,发展村集体经济,要基础没基础,要产业没产业,要思路没思路。”原本在达拉特旗纪委监委工作的他,天天和案件打交道,对农村工作一时不知从何下手。

作为万太兴扶贫包联的负责人,达拉特旗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乌尼尔吉日嘎拉先从思想上给他“破题”:“我是乡镇干部出身,知道农牧民的苦,更知道他们的心,驻村就是让我们把心留下,把根扎住,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满意。”

↑达拉特旗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乌尼尔吉日嘎拉与贫困户谈心。

接下来的10个月,这个说一口东北味儿达旗话、戴一顶草帽的“外来人”跑遍了全村每户、每块地,对各家情况和困难了如指掌,过手的事情,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全村前途命运。他的身份和作用,不断在大家长、代跑腿、力工、“调解员”、“知心小后生”间来回切换。

↑砌砖铺瓦是“草帽书记”的工作之一。

↑“能文能武”是对驻村干部的现实考验。

“大事小事都找他,比如说今天邻居吵架了、供水不及时了、孩子读书咨询学习方法了,首先想到的就是找赵庆利。”达拉特旗纪委监委派驻万太兴村的另一名干部孔建军说,就连村里办公用的椅子,都是赵庆利从达旗纪委监委的库房搬回来的。

对“大事”的议程设置,赵庆利认为有两个堡垒要建起,一个是经济发展上的堡垒,一个是精神引领上的堡垒。他要让万太兴人在可持续发展和精神构建上找到强有力的依靠。

建经济堡垒,头等要事是村里的水和电。梁外地区全年降水稀少,农民种地全靠打井上电提水滴灌,水和电就是农民的命。

解决水源问题,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给变压器落户和完成通电。“我老家也是种地的,也缺乏水源,靠天吃饭那种感觉就像你的命运永远抓在别人的手里,特别难受。”赵庆利对群众说道。

经过多方协调,村里因缺配套而闲置的8台变压器成功落户并全部验收通电。村里一下增加水浇地多亩,按照种植玉米估算,涉及50户的村民纯收入可增加万元,平均每户比往年增收4万元。

↑贫困户杜占荣和妻子在田间劳动。

建精神堡垒,首先要给村委会建造实体阵地。长久以来,万太兴的村务村账就是一只“流动的皮包”,村干部走到哪,就拎到哪。

村务不透明、不阳光,集体活动没有正式场合,村民找人办事没有确切指向,政策信息缺乏实体展示,村务接待没有场所、党的声音传递缺少显性阵地……这些都是与之相关的弊端。

“这也容易导致村民精神上的流离失所。”赵庆利认为,村委会办公场地就好比万太兴的精神家园,一定要建起来,从筹资金到买材料,再到搬砖砌墙装修,赵庆利和他的“草帽工作队”不仅肩挑手抗,还通过吸纳贫困户出工出力补贴其生活。

年11月2日,村委会正式落成,一面簇新的五星红旗高高地升起在万太兴的上空。

↑随着村委会办公室的落成,流动的“皮包村务”成为历史。

↑驻村干部赵庆利(左)和孔建军在万太兴友谊林前合影。

扶贫干部不仅是项目的组织者、推动者,更是一个资源的协调者、统筹者。

从水电破局到全面铺开工作,赵庆利一点一点从各方争取支援。驻村以来的10个月,他跑了几十个部门和企业,投资1余万元,万太兴-牛场梁11.3公里的标准化公路今年完成各项审批手续,明年5月进场施工,把乡亲们渴盼多年的“致富路”化为现实;争取资金余万。其中:改扩建村委会1平米;新建烘干塔配套仓库平米;扶持养殖户,新建颗粒饲料厂房平米;为养殖户配套草料棚30万元,带动草料棚建设0平方米;玉米秸秆回收亩,为村集体增加纯收入近10万元;争取网围栏多米,一户一户规划、一片一片发放;争取青砖30余万块、水泥40吨、瓷砖件;PVC管道米,改造文化大院与宿舍平方米;打造1处平方米微公园;安装太阳能路灯13盏,夜里的万太兴村从此亮了起来……一轮又一轮的惠民政策,一波接一波的扶贫力量源源不断输入小村,万太兴完成了彻底的嬗变。

广场上迎风飘扬着五星红旗的是村委会,摆着休闲座椅的是公交等候点,陈设一新、安静肃穆的是文化站……如今的村庄,处处体现出从苦难中挣脱出来的安详与沉静。

时代点亮了人们心中的信念,唤醒了在贫穷和落后中沉睡已久的村庄。村民们由最初的不信任,转为全身心地依赖这个点亮万太兴的人,以及这些点亮万太兴的人。

“在万太兴活了八十多年,也没像这两年见过这么多领导干部。”村民李兵说。

事实上,一部脱贫史,也是一部扶贫驻村干部奋斗史。就像赵庆利点亮万太兴一样,每一任包联单位、每一个扶贫干部都是掌灯人、播火者。

他们中,有达旗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乌尼尔吉日嘎拉,他满怀赤子之心,一心一意为农牧民做实事;

有达旗中和西镇委书记薛海林,他能叫得上全镇所有贫困户的名字,一年里有天入乡走村,每晚工作到后半夜,誓言“我将无我,挣命工作”;

有达旗中和西镇镇长白云飞,他始终冲在扶贫工作的最前沿,为贫困户谋出路,为扶贫干部解难题……

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背后,包含着一线扶贫驻村干部的付出。

截至年9月,全国累计选派驻村干部多万人。这些深入到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尽管个体不同、经历不同、所用方式不同,却在一个个村庄中,成为撬动局部气候、调动各方资源的杠杆,带领村民走向新生。

现在,赵庆利正带领村民绘制发展蓝图。把种养殖结合起来,注册万太兴商标,办起颗粒饲料厂,发展壮大万太兴村的种养殖产业,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

下一步,在年,帮扶单位达旗纪委监委将继续助力乡村振兴,立足万太兴村实际,深入挖掘本村优势,立足种养殖优势,做足种养殖这篇大文章,缺水补水,缺电补电,提升人居环境,“农牧民的需要就是我们帮扶的方向,不仅要让万太兴富起来,更要让万太兴美起来。”乌尼尔吉日嘎拉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为了让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不管是万太兴还是达拉特旗,都准备好了:

机制上,制定出台《达拉特旗巩固脱贫成果防贫济贫实施细则》《达拉特旗脱贫攻坚医疗应急救助防贫保障实施方案》等,设立了脱贫攻坚基金会和脱贫攻坚医疗应急救助防贫保障资金,探索形成“邻里互助、多帮一”等多种济贫形式,搭建起旗、镇、村防贫济贫“三级防线”。

具体举措上,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重点抓好产业扶贫项目的后续管理,充分发挥产业扶贫项目的拉动与带动效应,把每一个产业扶贫项目进行深度梳理,逐项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台账。既让脱贫群众获得生活保障,又让脱贫群众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希望。

作为世界减贫史上伟大壮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赵庆利一席朴素的话或许最能代表广大扶贫干部的心声:“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变村里的面貌,在离开的时候,村里人能说小赵还是做了一些实事的,我就心满意足了。”

绝对贫困在中国已成为历史,但决战脱贫的精神力量不会成为历史。从无数个“万太兴之困”,到无数个“万太兴之兴”,他们,翻过贫困大山,迎来新生,在小康路上加快追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