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线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民族风情画卷鄂尔多斯婚礼农村青年杂志
TUhjnbcbe - 2022/8/7 17:51:00

民族风情画卷——鄂尔多斯婚礼

文/洛溪

内蒙古鄂尔多斯,是一个信义墨守年的燃灯部落,是一个绽放千年蒙古宫廷礼仪的游牧之众。鄂尔多斯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蕴藏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蒙古民族传统风俗和礼仪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这里有着神圣悠远的古如歌、保存完整的成吉思汗祭祀仪式、还有已经凝固了时间的鄂尔多斯青铜器等等文化明珠,而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独特民族特色的鄂尔多斯婚礼,无疑是这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鄂尔多斯婚礼涵盖了蒙古族历史、文化、风情、礼仪等各个方面,成为迄今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蒙古民族风情画卷,年“鄂尔多斯婚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婚礼,蒙古语称为呼日木,和大多数民族一样,蒙古民族也非常重视婚礼。由于地域辽阔、部落众多,不同地区、不同部族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婚礼习俗。总的来说,蒙古民族的婚礼可分为鄂尔多斯婚礼、察哈尔婚礼和科尔沁婚礼等。而其中,鄂尔多斯婚礼最具特色,它较完整地保留了12世纪蒙古族婚礼的程序,用幽默诙谐的韵文、祝颂词与歌舞相伴,使得婚礼仪式欢乐喜庆又不失庄重大气。

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鄂尔多斯,蒙古语意为“有很多宫帐的地方”,这宫帐指的便是成吉思汗陵内的八座存放黄金家族遗物的白色宫帐,俗称八白室。鄂尔多斯是成吉思汗长眠的地方,为了让蒙古民众永世铭记成吉思汗的盖世功勋,窝阔台汗根据萨满教习俗创建了成吉思汗祭典,建立了八白室,并任命达尔扈特部守护八白室。15世纪,随着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尔多斯境内的甘德尔敖包上,鄂尔多斯婚礼便以其特有的仪式程序流传在鄂尔多斯民间。

鄂尔多斯婚礼的一些主要仪式与规矩,都是从12世纪的蒙古婚礼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中富有特征性的内容有:

哈达定亲:男方请一位媒人向女方提亲,试探对方的态度。女方若有意,男方媒人便领着未来的新郎再次去女方家,送礼献哈达;女方接过了哈达,这门亲事就算定下来了。所以人们称其为“放下了哈达,就钉下了钉子”。

佩弓娶亲:古代的蒙古草原,地广人稀,山高路远,再加上抢婚制的存在,给迎亲嫁娶带来了许多料想不到的袭扰,难免险象环生。娶亲队伍佩弓挂箭,以备不测时的武力防御。时至当代,婚礼上的新郎官仍然佩弓挂箭,但它早已失去原先的用场,却成为一种象征阳刚之美和烘托男儿英气的标志。

挡门迎婿:当娶亲队伍来到女方家门前的时候,大嫂和伴娘先将新郎等挡在门口,不让进家。此时,只好由男方能说会道的“诨精”(祝颂人)出面,与女方大嫂进行一番舌战,而后新郎方可进家。这是蒙古古代抢婚制和部落内部禁婚制的必然产物。游戏的目的,就是对新郎进行“验明正身”。当代,它已成为鄂尔多斯婚礼中最精彩最风趣的场面。

献羊祝酒:这是男方向女方献羊背子,献祝酒词的隆重仪式。羊背子,蒙古语称“修斯”,就是全羊宴。献放羊背子,是蒙古族的最高的礼节,也是最重的礼品。敬酒要从女方主婚的开始,依次向每位客人敬献三三九盅酒。由男方祝颂人唱三遍祝酒词,新郎官跪拜着敬三次酒。

求名问庚:蒙古人非常讲究新娘的名字,不能与婆家长者的名字相同。而且也十分讲究新娘和新郎的属相不能相克。所以,特意安排有该项仪式,为的是弄清姑娘的芳名和生肖,以备改名或更龄。“求名问庚”是鄂尔多斯婚礼中耗时最长,内容最多的部分。由男方祝颂人与女方伴娘或祝颂人之间以对诗的形式进行。正因为如此,它自始至终充满哲理性、知识性和文学性,富有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分发出嫁:这是在女方家中举行的仪式,因为它将宣告一个姑娘少女时代的结束和妇人生活的开始。分发梳辫仪式,由女方聘请的“结发爹娘”来主持。蒙古民歌中所唱的“六位父母”,便是指亲生父母、公爹公婆和“结发爹娘”。所以,“结发爹娘”的角色十分重要,必须由一对完全的父辈夫妻来充当。首先由“结发爹”用新郎佩带的象牙筷子或白翎银箭或羚羊角,将新娘的秀发从头顶正中间向两边分开;再由“结发娘”用清纯的泉水或圣洁的奶水将新娘的长发反复梳理,然后编成12股细辫子,缠在头饰腮垂上,再戴以雍容华贵的头饰和绣龙圆顶帽子,盖上蓝色或红色的盖头。

送亲路上:“送亲歌”是鄂尔多斯婚礼上最动人、最迷人的歌声——

在那沙滩上奔驰的,

额霜骏马是我们的。

蟒缎和珊瑚装扮的,

美丽的姑娘是人家的。

在那冰滩上奔驰的,

银斑骏马是我们的。

银子和珊瑚装扮的,

美丽的姑娘是人家的....

在动人的歌声中,幸福的新娘告别亲人,告别家乡,走向远方,走向婆家。

在送亲路上,还有一个有趣的游戏,那就是“抢帽子”。新郎在娶亲过程中,会受到女方的多种考验,抢帽子”便是其中之一。送亲方与娶亲方互相进行赛马时,一位小伙子会突然用鞭杆将新郎官的帽子抢到手,以此检验新郎的脾气德行和应变能力。“抢帽子”游戏,也是从古代婚札上的“叼羊”习俗演绎而来的。

圣火洗礼:蒙古民族是游牧民族,历来将火视为圣洁的神物。牧人们认为,火能避邪禳祸,火能祛病消灾。所以新娘嫁到婆家之后,首先必须接受圣火洗礼。新郎用马鞭子牵着新娘的手,从圣火堆间教款走过,方可进人婆家的门。

跪拜公婆:新娘来到婆家之后,跪拜公婆和“认大小”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程序。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向公婆行“三拜九叩”礼。认过大小后,新郎为新娘掀开神秘的面纱,并由婆婆将象征家庭权力的银制茶勺交给儿媳。从此,新娘便成为婆家的新主人,开始人生道路上的新生活.....

鄂尔多斯婚礼凝聚了蒙古民族礼仪风俗的精华,成为当代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蒙古民族风情画卷。它以幸福、吉祥、喜庆、热烈的情绪贯穿始终,展示了民族魅力,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文化融合也使得历经数百年来的鄂尔多斯婚礼习俗正在慢慢演变。

时代的变幻与发展使得现在的蒙古族青年在婚礼仪式中无法将传统鄂尔多斯婚礼所有流程一一呈现,于是人们便将它用文字的方式整理留存,也将它改编搬上了舞台与荧屏,使其从草原走进都市、走向世界。年,鄂尔多斯著名祝颂人策哈斯毕力格图根据民间口头资料整理出版了第一本《鄂尔多斯婚礼》。年,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用歌舞形式首次将《鄂尔多斯婚礼》搬上了舞台。年,由鄂尔多斯民族歌舞剧院创作排演的大型民族音舞诗《鄂尔多斯婚礼》首演大获成功。年3月,鄂尔多斯民族歌舞剧院也受湖南卫视的邀请,将《鄂尔多斯婚礼》通过《天天向上》的栏目演绎在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中。

古老的民歌、优美舞蹈、亮丽的服饰,鄂尔多斯婚礼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融为一体,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了多年。隆重又热烈,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文化品味,以幸福、吉祥、喜庆、热烈的情绪贯穿始终,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自始至终都洋溢着迷人的蒙古族风情。其所蕴含的已不仅是久远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的是世世代代的誓约与承诺,守护着的是由衷的爱恋与不变的真心。

来源《农村青年》杂志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族风情画卷鄂尔多斯婚礼农村青年杂志